查看原文
其他

保寿桥连万里商路

硚口发布
2024-10-24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文武汉 Author 孙孝文

武汉汉正街保寿桥,是汉口市区历史最古老的一座石桥,由在汉正街经商的山西和陕西商人筹资建造,距离今天已经有350多年的历史。

△保寿桥位置示意图


汉口镇最早的商业就出现在汉正街、长堤街一带。《汉口丛谈》记载,长堤外沿玉带河一带,回曲成港,为船舶避风之处,帆樯林立,商贾云集,各式茶楼、饭馆、客栈、店铺日益增多,故有“汉镇之发展,初以长堤是赖也”之说。没有公路以前,以汉正街为核心的汉口商业的繁荣,南北货物主要靠水运,水运都离不开码头,与之相伴的是码头的繁荣。从硚口沿汉江、长江向下游行走,隔不了几十步,江堤上就开有一个豁口,一条斜坡直通到江水边。有的搭起跳板连接趸船,有的直接把跳板搭在货船上,这就是码头。


汉正街与汉江垂直的巷子名称大部分就是码头的名称。这些“土生土长”的码头,从硚口到集家嘴有大小近30个。老码头以功能划分,有石码头、煤码头、菜码头、鱼码头、水果码头等,甚至还有粪码头。这些早期的码头,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与规矩,一般来说,来汉的商船货物,按传统的码头停靠,江西及湖北本省的主要集中在汉口,湖南和四川的则多在汉阳。


随着汉口镇的兴起,武昌白沙洲、汉阳鹦鹉洲作为货物集散地的优势渐渐失去,槐山矶的货船也逐渐减少,白沙洲、鹦鹉洲商业地位自此衰落。而新兴的汉口镇,很快成为长江中游的水运集散地。商业渐渐转移到汉正街,大量商人汇集于此,将货物在汉口码头周转。明正德年间,汉口还被定为政府漕粮交兑口岸,汉口码头成为湖广地区漕粮的贮存转运中心。有了稳定而且货源巨大的漕运加入,更是助推了汉口商业的快速发展。

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随着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,汉正街更是以小商品批发市场闻名全国。以汉水桥(江汉一桥)为界,当地人习惯分为西汉正街与东汉正街。汉水桥以西靠近硚口的是西汉正街,都是一些卖油条烧饼热干面的饮食小店,或是卖辣椒、酱菜的南货店,与卖刀剪五金的杂货店,也有一些居民的房子被租用为服装店铺的仓库,后来也有一些小型的服装加工厂设在居民房子里,总之西汉正街主要是与市民日常起居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买卖,市井烟火气很浓。穿过汉水桥桥洞,到东边的汉正街,一桥之隔,像走进了不同的世界,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。


马路上店铺里到处人头攒动,卖货的、打货的行色匆匆,讨价还价声、吆喝声、喇叭声,喧嚣嘈杂;扁担(挑夫)、麻木(三轮车夫),一边拿着黑油油的毛巾擦汗,一边头也不抬大声吆喝“擦油、擦油”,意在提醒前面的人让路。尽管一根扁担挑着几大包货物,三轮车上也堆的像座小山,但在川流不息人挨人的缝隙中他们左冲右突,竟也能行走如飞而不与人磕碰,真的很神奇。


当时我年轻,骑着辆破自行车,因为没钱买,当时自行车也是大件,这辆破车是从单位楼梯口杂物堆里捡出来,找修车摊修理修理后骑出来的,也学着别人高声喊着“擦油、擦油”,在汉正街密密麻麻的人流中风驰电掣地飞奔。


过了利济街,再向东头走,汉正街、长堤街上越发是南来北往、摩肩接踵的人流。多福路、大夹街一带,也就是古时候山陕会馆与保寿桥那一带,是繁华的商业中心,服装鞋帽、布匹纽扣、袜子毛巾应有尽有,店铺一个挨着一个,密不透风。巷子小路横七竖八,像蜘蛛网,初次进入此地的人,根本找不到东南西北,光是人声鼎沸,也要把你吵的昏头转向。


保寿桥的茶叶之路

保寿桥由山西、陕西商帮的商人筹资修建,自然与商人的生意买卖也有关系。


汉口镇发展到明朝末年就已相当繁华,清末汉口已成为当时四大名镇之首。汉口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帮,比如徽商控制了淮盐与典当业,湖南人控制了木材、药材业,而晋商则控制了茶业与票号。特别是1861年汉口开埠,汉口茶市对外开放后,茶叶贸易成为汉口最大的国际贸易。


茶叶也是汉正街的山陕商帮的主要货物。他们通过汉水,将西北的皮货、水烟等贩运到江南,再把江南的棉布、茶叶等贩运到西北,两头赚取利润。保寿桥与汉正街山陕会馆,就是连接汉口镇与山西、陕西商路的节点。特别是明朝中期后,湖广的漕粮、安徽的淮盐都是在汉口通过水运送往西安、洛阳等地,给汉正街晋陕商帮带来更大的机遇。从《乔家大院》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等影视中我们知道了晋商的富足,我也去过平遥古城与王家大院,看到在西北贫瘠之地上修造的如宫殿一般的豪宅巨室,足以让人震撼晋商所获取的巨大财富。


先看茶叶。在宋朝时茶叶已经成为战略物资,因为游牧民族肉食为主,缺乏蔬菜,茶叶成为他们获取维生素的主要来源,所以边疆地区饮茶成风,但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贸易受政府严格控制。直到北宋澶渊之盟的订立,茶叶才开始进贡辽国。至元代,随蒙古人大举西迁,茶继续渗入中亚及东欧各地。山陕商人经营的茶道起点开始在武夷山,太平天国运动后茶道受阻,起点转到两湖地区,先是在湖南安化,清同治年间“万里茶道”的起点转为湖北,山西商人经营着一条从赤壁羊楼洞到蒙古、俄罗斯的万里茶道。


羊楼洞茶马古道始于宋,繁荣于明清。明嘉靖初,制茶业已相当发达。羊楼洞生产的“川”字牌砖茶驰名中外,是中国最早的黑砖茶,自古大多远销边关蒙古和俄罗斯。我多次与朋友一起去羊楼洞,春天去羊楼洞,在碧绿千顷的茶园里与茶工们一起体验采茶;秋天去羊楼洞,踩一踩已经裂纹斑斑的石板路,品一口很浓很酽的川砖茶,每次去都能感受茶马古道上不一样的历史。

△羊楼洞万里茶道


羊楼洞现在还存在一条明清时期的青石板街道,街道尽头羊楼洞广场旁有一处雷家大院,是一个恢复重建的古建筑群。院门很有特色,为两层杆栏式,门楼正中有“羊楼洞”三个大字。据雷家后代说,明朝初年,雷家先祖扎根羊楼洞,在这里奠基茶行营生。因诚信正直,获晋商大昌川支持,兴建茶行屋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这里发展成为20多家的茶行屋区域,盛极一时,俗称“羊街”。


羊楼洞的石板街两旁,现在恢复有厘金局、盒茶帮、广济堂、阜昌茶庄等鼎鼎有名的商铺与名号的铺房门面。羊楼洞的盒茶帮很有势力,当地老人说,羊楼洞最早合作的晋商是“大盛魁”,盒茶帮当年实际上就是山西商会。但远在山西的晋商,怎么知道偏僻的羊楼洞有茶呢?

△羊楼洞盒茶帮


我觉得有2个方面:


一是晋商从武夷山购运茶叶,是从婺源、九江一线,到九江后走长江,到汉口,再走汉水。而九江离赤壁并不太远,而且羊楼洞的茶叶也是经长江到汉口,所以他们应该听到关于羊楼洞茶叶的故事。在羊楼洞购买茶叶,无论物价与运价,都比武夷山更具有吸引力,也更方便。


另外一点,传说当时山西边境部队中有不少羊楼洞附近的人,成为晋商与羊楼洞茶叶最早的合作者。因为驻守山西边境一带来自羊楼洞附近的临湘、赤壁(蒲圻)、嘉鱼的湖湘子弟兵,在古代医疗条件十分不发达的情况下,有药性的羊楼洞茶是必备之物,这无意中让晋商发现有比武夷山更近的茶而南下经营。

清嘉庆年间,祁县晋商渠家“长裕川”(编者注:《汉口山陕西会馆志》载重建西会馆时,长裕川,筹捐银壹仟贰佰捌拾叄两陆钱玖分)在羊楼洞开始制作青砖茶、红茶,年产茶砖4000担。“长裕川”茶庄遗址仅是晋商当时在羊楼洞制茶时的一个缩影。现在洋楼洞古街上的商店里,还有很多“川“字号“米”字号的茶砖,供游客挑选。


保寿桥商路的水旱码头

晚清汉口,除了茶业之外,晋商经营项目众多,包括烟叶、布匹、药材、丝绸、瓷器、竹木和桐油等,汉正街成为晋商转运茶叶的中心。据《汉口山陕西会馆志》记载,19世纪末,山陕商帮在汉口已汇集了上千家商号。汉口玉带河上与保寿桥相连的“山陕会馆”,规模宏大,气势壮阔,为当时汉口各地会馆之最。从保寿桥上来来往往的山陕富商,主要有两条商路,即是沿汉水过襄阳,一路走丹水到陕西,一路走唐河到山西。这两条商路上,有两处重要的南船北马的水旱码头:龙驹寨与赊旗镇。


龙驹寨在古道上的丹凤县,是汉水沿支流丹江向商洛、长安运输的重要节点。传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关途经此地时,其乘马生驹,因而此地得名龙驹寨。《商志》中称此地为“北通秦晋,南连吴楚,水趋襄汉,陆入关铺”的水陆交通枢纽。到龙驹寨,丹江货物要上岸转为陆路运输。货物主要有甘肃、陕西、山西等西北的食盐、皮毛、烟草、桐油、生漆、木耳、核桃、药材等向江南运送,江南的绸缎、布匹、青瓷、茶叶、糖、煤油、火柴及日用百货,则溯汉江而上,进丹江,到龙驹寨换成骡马帮,向西安等方向源源不断输送。


现在古镇老街周围散落着船帮、盐帮、马帮、青瓷帮等帮会巨资筹建的会馆遗迹。老街的西边和东边,分别矗立着欧洲“哥特式”建筑风格的天主教堂和一座福音教堂,在青砖碧瓦的古朴老街上,这两座舶来品建筑格外引人注目。这是1900年意大利和挪威传教士在龙驹寨传播福音的场所,这里生产了我国最早的红酒。


古镇上的平浪宫是最瑰丽的建筑,从名字就知道与水运相关,是清朝嘉庆年间船工筹建的船帮会馆。据说,船工从船上每件运货费中抽取三枚铜钱,仅仅七年时间就得以建成。以三文钱之微,建起花费几十万两白银雄踞一方的宏伟建筑,由此可见,昔日码头“百艇联樯,千蹄接踵”的繁忙景象。

△保寿桥与汉口山陕商人的商路示意图


襄阳向东北方向的一个重要古镇是赊旗古镇,传说是因为汉光武帝刘秀反王莽起事之初,在那里向一个酒馆赊酒店门口的酒幌子作为军旗而得名。在赊旗镇,南北两侧有赵河、潘河流过,由此产生潘河码头,赵河南码头等水运码头。由长江——汉水——唐白河——唐河来的晋商,到潘河码头、赵河南码头结束两千里水路起旱。


特别是明代万历年间,朝廷开放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,赊旗店的发展更是进入全盛时期。《南阳府志》载:“赊旗镇人烟繁密,有街七十二,清代商业繁盛,南船北马,幅辏于此。” 所营商品以北方药材、白酒、布匹南运,南方茶叶、木材、食盐北运为大宗商品。


据《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》记载:祁县茶商运茶须经过赊旗店,当时赊旗店为茶路上最重要陆路转运码头。而这些茶,就是从汉口保寿桥后面的山陕会馆发出来的。湖北咸宁羊楼洞的茶叶,从汉口装上晋商北上的茶船,从汉口逆汉水西行,经汉阳府汉川、仙桃,安陆府天门、潜江、钟祥,荆门府沙洋,襄阳府宜城,共四府七县,到达襄阳汉江北岸的樊城。从襄阳换装小船,入唐河,逆水行舟,驶经河南南阳府唐县,到达“万里茶路”的水路终点南阳府赊店镇。上岸走陆路,通过骡马运输经过洛阳过黄河,走山西运城、晋城,再向张家口、呼和浩特行进,进一步到蒙古恰克图,后继续向西,最远达到莫斯科。

△赊旗古镇刘记酒馆


汉正街的山陕商人,通过龙驹寨、赊旗镇走马乘船沟通南北,顺汉江而下到汉口。江南与西北的很多货物,就是在汉正街山陕会馆中汇集,再分流到四面八方。


保寿桥与城市布局

保寿桥与汉水密不可分,桥下玉带河的水由上游硚口流进,环镇,从下游堤口流入长江。汉水不仅催生了汉口镇,武汉城市布局的演化,也受到汉水的直接影响。


首先是发达的水运商路,令汉口拥有“九省通衢”的称谓。为什么是“九省”呢?在民国时期《夏口县志·商务》中给出了答案:“当江汉交汇之处,水道之便无他埠可拟。偱大江而东,可通皖赣吴越诸名区,以直达上海。偱大江而南,可越洞庭入沅湘,以通两广云贵。又西上荆宜而入三峡,可通巴蜀,以上溯金沙江,至于逆汉水而西径安陆、襄阳、郧阳诸府纵贯全鄂以抵汉中,又沿汉水之支流白河、丹江二水以至宛洛,所谓九省之会也”,这里所说“逆汉水而西”“汉水之支流白河、丹江二水”,就是上面所说的汉正街保寿桥的商路。


其次,汉口镇兴起后,汉阳府通判袁焻在汉口修筑的长堤,使得汉口镇北由原来的水洼湿地成为热闹的市集。实现了汉口城市布局沿汉水与长江沿岸向陆地的第一次扩张(红色部分)。


1864年,为防捻军南下,汉阳知府主持修筑了汉口城堡,上起硚口,下到一元路,称作后城。这个城堡后来拆除,城墙基址成为中山大道马路的基础,汉口城的范围也由汉江边扩展到中山大道一线,这是汉口城市布局第二次扩张。


随着汉口的开埠、商业的繁荣以及汉口堡外铁路的开通,汉口从封闭的城区逐渐向外发展,城内愈发显得狭小拥挤,起初对汉口城区的发展起保护作用的汉口城墙,到后来却阻碍了城区的发展扩大和对外交流。


汉口城墙护城河以外,从南到北,全为湖沼,名曰“后湖”。清人叶廷琯写了一首《后湖竹枝词》道:“烟波浩渺似潇湘,谁识春来菜陌黄?欲与麻姑话尘劫。一年一度小沧桑。”记录了当时汉口一年一度的水患。汉口城堡的修建虽使城内得免水灾,但到了汛期,城堡外(今中山大道以北)就“江汉盛涨,动遭漫溢”,长江、汉水和后湖之水的四面围困,使汉口城外常成为泽国。城外的租界区和新居民区以及铁路仍受到洪水威胁。


为了防止后湖水患,扩大汉口城区面积,湖广总督张之洞修后湖长堤。他认为该处邻近铁路,若筑长堤以御水患,那么堤内保全之地就将成为商务繁盛之区。


张公堤施工后,上起硚口舵落口、水厂、宗关至江岸姑嫂树、丹水池、堤角这一广大地区,具体地说现在黄浦路、赵家条、惠济路、解放公园、中山公园、武汉广场、宝丰路和古田路水厂的整条解放大道及至整条航空路、新华路、球场路、西马路等繁华地区,当时是近十万亩低洼荒地,才全部从湖沼湿地中彻底露出水面,变成良田。张公堤就是现在的汉口城市三环线,汉口实现了城市的第三次扩张。一直到现在,汉口主城区还是在三环线以内(下图黄线以内)。

△武汉城市布局示意图

来源:人文武汉

出品: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 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

传播硚口好声音

讲述硚口好故事



【你好,硚口】非遗里的硚口


出圈又出彩!硚口、武昌梦幻联动


打造“园区枫桥”,优化营商环境

求分享

求点赞

求在看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硚口发布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